未来物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现有物流类专业是多了还是少了?现有物流类专业是否适应物流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今后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结构如何?

为了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成立课题组,对全国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

物流产业属于复合型生产服务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人才也一直被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受世界经济低迷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钢铁、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有所放缓,消费需求成为物流业的主要推动力,电商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据了解,我国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和9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在校高职学生超过30万人。

高职生受欢迎 中职生岗位少

课题组确定了18个调查岗位,包括:1个高层管理岗位——物流总监;5个中层管理岗位——物流经理、物料经理、供应链经理、项目经理、运输经理;7个基层管理岗位——物流主管、物料主管、物流专员、集装箱业务、供应链主管、仓库主管、货运代理;5个基层操作岗位——调度员、单证员、报关与报检员、仓库管理员、船务/空运陆运操作员。

课题组通过对3万多家企业近3个月的岗位数量的动态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仓库管理员、物流专员、货运代理、仓库主管、船务/空运陆运操作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多;对物料经理、供应链经理、运输经理、物流总监、项目经理、集装箱业务等岗位需求较少。

课题组还对18个工作岗位的学历要求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大部分都在大专以上,大专学历要求的岗位数量最多,中职学历要求的岗位数量较少。尤其在物流主管、集装箱业务、报关与报检员、船务/空运陆运操作员、物流经理、货运代理等岗位,对大专学历层次的要求较高,均在50%以上。中职学历能胜任的岗位很少,即使是中职学历要求比率最高的仓库管理员职业岗位,也不到30%。

物流企业对管理人员和操作技能型人员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对于管理人员,物流企业最看重的三项能力分别为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执行能力,占比分别为63.64%、54.55%和45.45%。对物流操作技能型人才,企业最看重的三项能力分别为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占比分别为63.64%、54.55%、54.55%。

课题组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解决好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避免简单重复,适当提高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规模差距显著 物流管理一家独大

2012年至今,我国高职物流类专业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每年9万多人,其中,2012年招生数量最大,达95828人,2013年-2019一直持下降趋势。

各地招生规模明显有差异,排在前三位的区域分别是华东、华南和华中。华东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最大,占比超过1/3,是排在第二位华南地区的两倍多,西北招生规模最小,不足华南、华中地区的一半。

最初,高职院校只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几个专业,经过调整,目前初步形成了物流技术4个专业和物流管理11个专业两大专业群。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最初设置了商品储运与配送、物流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专业,经过调整,现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但是随着招聘成本不断上涨,企业人力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邦的高职类毕业生从事的只是呼叫中心岗位,而管培生的淘汰率为90%;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90%为公路运输领域,以快递,快运领域为主要就业方向,再次证明了物流的实践性大于理论学习;而对于细分专线的即时配、无车承运、城配、公铁联运、大数据、合同物流、物流地产等一系列新岗位,院校无从涉及,也没有开展相应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就业脱轨严重。

各专业招生规模差别也较大。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占总体比例达80%以上。其后是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等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两个专业招生规模和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等专业相比,数量等级差别明显。

从就业率来看,高职、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达90%以上。从就业的企业类型来看,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最急需的物流专业培训项目,排在首位的是技术知识培训,占比为90.91%,之后为上岗培训,占比为72.73%,其他相关业务培训,点比为54.55%。但是院校就业率失真严重,依靠学生反馈表来确定就业率,而物流管理专业1年后留存率只有10%,这就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空间与教学之间差距巨大。

优化专业层次结构 调整专业构成比例

鉴于我国物流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重点之间的错位,课题组从行业、学校、专业三个方面提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第一,要以满足行业发展及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方面,传统的物流业如仓储业、交通运输、邮政等正发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又形成了钢铁、煤炭、建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专业物流及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生活消费品的专业物流。行业格局差异的现状,要求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满足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

首先,专业设置应充分体现行业发展新趋势,部分专业可以先行试点发展。如开设冷链技术、物联网等专业。其次,应结合行业布局及区域特点设置专业。如在物流仓储、运输发达地区,加大仓储和运输物流人才的培养。企业需求量较大的人员是仓储管理员和物流专员,建议加大这两类专业人才培养。再次,优化物流类专业的区域布局。

当前物流类专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华北、东北次之,西南、西北最少。事实上,西北、西南地区地域辽阔,货运周转量极大,尤其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西北、西南地区的物流人才需求将快速增加。应鼓励西北、西南地区开设物流类专业,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物流类专业应走向特色化、精品化。

第二,以高职高专为主体培养人才。开设符合实际、面向社会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

首先,优化物流类专业的层次结构。目前物流类专业规模最大的是高职专科层次,然后是中职和本科。地方各级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发展中职物流类专业,同时适当发展高职本科(应用本科、四年制高职)层次的物流类专业,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本科更贴切企业的要求,同时也为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入全日制本科打开通道,可以反过来促进中职物流类专业的发展。

其次,注重能力培养。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执行能力的培养;在中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再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优势或稀缺资源,办出专业特色。

第三,以优化专业设置为方向。调查发现,物流类专业设置比例并不恰当,课程体系设置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适当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调整物流类各专业构成比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一家独大,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岗位分工趋于细化,这种局面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同时,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建议控制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鼓励工程物流管理(国际工程物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等专业的发展。其次,优化物流类专业课程结构。课题组调研中了解到,企业普遍希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及互联网应用能力、现代化物流设备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院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同时,物流业不断出现物流金融等新业态,要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

再次,结合技术趋势新增专业。虽然物流类专业总体趋向稳定,不宜短期增加多个新专业,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还是要适当开设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如在四年制高职中开设“智能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开设物流金融(或称金融物流)方向,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相关产品

评论